为应付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准时颁布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产业振兴并不是简单的数目扩张,而是内含着结构调整不只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来治理产能过剩问题,而且要通过加强科技革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应把产业振兴打造在自主革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上。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GDP增长非常快,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经济。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的要紧产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而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无论是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能否在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总是决定其生与死、成与败。过去,大家主要通过技术模仿和引进去缩小与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这种做法尽管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成效,但从长期来看,不只会导致对发达国家及跨国企业的技术依靠,而且会减少国内的产业竞争优势。有人比喻:国内的加工贸易是人家吃肉,大家啃骨;人家吃米,大家咽糠。这就是自主革新能力低下的恶果。
如何显著提高国内的自主革新能力呢?实践表明,自主革新能力的提高依靠于一系列条件,而这类条件的创造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非常大关系,尤其是要进一步弄了解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哪个是自主革新的主体?长期以来,因为不是微观主体自己要革新,而是政府需要它革新,所以企业作为被动的革新主体,仍然沉迷拼设施、拼消耗,而对技术改造与革新没多少兴趣。从数据上看,国内的研发投入主要依赖政府而不是企业:假定企业投入为1,美国政府的投入为0.39,日本政府的投入为0.34,德国政府的投入为0.40,而国内政府的投入为2.09。这种现象需要改变。
企业有没动力进行自主革新?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企业资源组合,使自己创造的商品、工艺或品牌不容易被别人模仿,从而获得持久的角逐优势。技术革新是有风险的。假如企业没办法获得革新带来的超额收益,那样,它就不会冒着风险去革新。显然,企业革新的动力与产权关系的明晰程度有关,由于产权的最大功能是给当事人从事某项活动以明确的收益预期。因此,需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产权规范改革和大力进步民营经济,奠定有益于革新的微观基础。
企业有没能力进行自主革新?自主革新是一项投入巨大、风险非常高的活动,即便企业具备自主革新的动机,但受条件限制,它也未必有能力推行革新。突破革新的瓶颈,需要创造条件解决革新的风险。一是造就一大量革新型人才。除去高科技人才,还需要培养具备革新意识、敢冒风险的企业家。二是做强做大企业。企业规模及推荐的市场份额越大,就越容易有效分摊巨额的研发成本,研发投资的收购就越有保障,抵御革新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三是提升企业的技术集成能力。国内作为后发国家,完全可以借助技术引进等方法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然而,人家不只不会把核心技术卖给你,而且一旦你成为角逐对手,还会设置障碍来限制你。所以,需要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革新结合起来,在高起点上进行自主革新。
如何创造有益于勉励企业自主革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自主革新的高风险,决定了它不能离开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比如,对自主革新的研发活动给予税收打折、财政补贴;对高科技企业的上市和贷款给予适合的倾斜性支持政策;打造风险投资基金,健全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加大对自主革新成就的常识产权保护;推进科研部门的研究成就产业化。政府也可通过组织基础性研究项目、集中攻关性重大项目、共性技术项目等,带动和协调企业的自主革新活动,并通过外部溢出效应,减少企业自主革新的本钱。